淡然清氣 風骨高堅
獨自一人漫步在公園,放眼望去,成片的梅花疏枝綴玉,繽紛怒放,傲視群芳。信手翻開一本經史子集,讀到那句“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。”頓覺詩意從書本之中溢出來,染了滿手余香。
殊不知,這里提及的“一枝春”就是花中氣節最高堅的梅花。只見紅梅妖嬈地綻開著胭脂紅的花朵,白梅風情地展開著潔白的衣裙,臘梅像一個個金色的小鈴鐺綴滿枝頭,吐露芬芳。經過一番冰寒徹骨,梅花終于綻放出了她美到極致的樣子。此刻,那春的暗香,才頃刻之間轉化成了繞指柔情。折梅一枝,千里迢迢,遙寄冰心。這樣的情懷堪比梅之韻致,傲雪凌霜獨綻其芬,意蘊悠長情思無窮。也在這一瞬,才突然明白了秦觀《踏莎行》中那句流傳千古的“驛寄梅花,魚傳尺素”中關于梅花的用典因由。
掩卷而思,心中微嘆?粗“更無花態度,全有雪精神”潔凈神采的梅花,我感受到了一種精神底色和力量。記得林逋的“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”表達著詩人“梅妻鶴子”澄澹高逸的情懷。王安石的“墻角數枝梅,為有暗香來”透露出詩人堅持自己為國為民的理想抱負的清孤堅守之氣,含蓄深沉。陸游的“零落成泥碾作塵,只有香如故”描述著自己愿意為收復故土而獻身的傲然氣質。
千年前的風骨,從未曾改變。梅花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閑暇玩賞,更是仁人志士慎終追遠的精神寄托。梅花以其高潔、淡泊名利、頑強的精神品質著稱于世,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,梅的精神思想被歌頌、被贊揚,漸漸影響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氣息。正如王冕在《墨梅》中說道:“不要人夸好顏色,只留清氣滿乾坤”,言語之間表達的便是人也應該像梅花一樣,要一身正氣、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間,不作媚俗之態。毛澤東再填《卜算子•詠梅》,揮毫寫下,“風雨送春歸,飛雪迎春到。已是懸崖百丈冰,猶有花枝俏。俏也不爭春,只把春來報。待到山花爛漫時,她在叢中笑。”彰顯革命者的高遠志向,將梅花詩詞的格調推向新的境界。
梅花的這種清高風骨,暢抒著對古代文化的精神傳承和現代精神的浸潤,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。承載著仁人志士的氣節,為社會大眾所喜愛,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精神感染力,綿延千年,經久不衰,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,不畏艱險,勇往直前。具體到一個革命者和共產黨員來說,風骨是對理想信念的堅守,是百折不撓的意志,是一心為公的品格,是光明磊落的胸襟,是清正廉潔的作風。
古人說:“雪月最相宜,梅雪都清絕。”只是一首梅花詩做了引子,那些與梅花相關的記憶與詩情就紛至沓來。這何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冬天,繾綣情思的思緒里傳遞出“寒林三千樹,獨愛梅一枝”的高堅風骨。(桂林市紀委監委)
編輯:林貴宏